歷史發展

松山原名「錫口」,位於臺北盆地東北方,東南為丘陵地,周圍有四獸山、姆指山、筆架山等山峰綿亙;山麓有基隆河蜿蜒流過,原屬原住民平埔族遊獵捕魚的勝地,景色雄偉秀麗。「錫口」二字係臺語發音,即平埔族人之所稱之「河流彎曲之處」。

  基隆河游進入平坦的臺北盆地,曲流發達,因此在內湖大直地區還出現許多河套。由於河道曲折阻滯水流,過去經常發生水災,造成臺北市居民莫大的痛苦,於是政府實施了兩次截彎取直工程,解決水患困擾。

  第一次截彎取直工程在民國50年代,針對士林地區的基隆河道進行整治;第二次截彎取直是在80年至83年進行的「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計畫工程」,對南港到大直地區的河道截彎取直。

  第二次截彎取直工程,是在民國79年9月14日由行政院核定實施的「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計畫工程」,80年11月動工興建,而在83年完工。

  這項整治計畫工程的內容,主要就是將大幅彎曲的河套拉直,同時興建與加高兩岸堤防、新河槽開挖、整理河川地及綠化、低水護岸、興建抽水站等。此外,中山橋改建、麥帥橋延長與橋樑橋基加固等工程也在工程範圍之內。截彎取直的主要目標,是使基隆河兩岸達到200年洪水重現期保護標準。

  其中,基隆河河道截彎取直的範圍,是從南港的南湖大橋,到圓山中山橋,全長17.4公里。其中,的上游南湖大橋至成美橋段,稱為「小彎段」,長度4 .1公里;成美橋至中山橋段,稱為「大彎段」,長度13 .3公里。民國83年5月,完成了大直橋到成美橋之間的三個大彎,以及將金泰段和舊宗段的三個曲流拉直。

  截彎取直工程完成後,產生了數百公頃河川地,造就大直、內湖的新興工、商業用地和河濱綠帶景觀遊憩區,大佳河濱公園就是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所產生的一段長約12 公里的河濱綠地。

 

資料來源:
臺北市松山區公所
內湖區公所網頁

 

 

錫口老地圖,1895年繪,錫口標示為sikkow

早期基隆河之擺渡

 基隆河上的帆船

  

 基隆河內湖大直段截彎取直圖
資料來源:「臺北市河川橋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