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的識字運動,最早起源於十六世紀,美國則較晚,十九世紀開始,大部份是以教會為主的民間團體所帶領的。而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新興國家為脫離殖民的地位,冀求經濟能快速起飛,因而由政府主導開始將教育推行至普及。而二十世紀後,文盲的問題開始受到重視,由英國率先辦理成人識字教育,美國進而跟進,從此,識字教育成為西方成人教育推行的重點。其中對於「識字」有明確的定義,指十五歲以上的民眾,具讀寫算技能,可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者。
中國的成人識字教育自清末起以「簡易識字學塾」開始,教民識字為主。抗戰時期實施了「失學民眾補習教育」,顧名思義以失學民眾為主要對象。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各國民學校辦理「民眾補習班」,對象為一般民眾,以推行國語為主要目標。截至民國三十九年為止,共舉辦過六千三百三十八班,接受國語教育的民眾達二十九萬六千一百五十人。這些民眾裡包括失學的民眾、受日本教育的民眾及不會說國語的民眾。民國六十五年「補習教育法」修正後,由國小附設補習學校以制度化方式辦理相關工作。
西松補校於民國六十七年開辦,主要亦是以成人「識字」教育為主,開辦至今已三十三屆,課程內容亦有多次的調整,目前主要以「國語、社會、音體」為主要的內容,招收對象為一般成人,而因社會型態的改變,來上課的民眾以年長的阿公阿嬤及新移民為主。
西松補校於民國六十七年八月,奉臺北市教育局指派設立補校,招收新生,設立沿革如下表:
|
時間 |
大事紀要 |
|
民國六十七年八月 |
招初級部二班,高級部一班 |
|
民國六十八年八月 |
招初級部春季班一班 |
|
民國六十九年七月 |
高級班畢業一班,招初級部二班 |
|
民國七十年七月 |
高級班畢業二班,招初級部二班 |
|
民國七十一年二月 |
高級部畢業一班(春季班),招初級部二班 |
|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
高級部畢業一班,招初級部二班 |
|
民國七十二年七月
│
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
高級班畢業二班,招初級部二班 |
參考資料:民國80年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的「新民專案-加強成人基本教育五年計畫座談會會議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