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毽球源起
 ....................................................................
台灣的毽球固然是來自於傳統的毽子,但是自從李明秀老師在毽子下方加上一顆球之後,目前台灣的毽球已經跟傳統的毽子大不相同了。
一開始的毽球大小,跟毽子差不多,下面也沒有球體;到了第二代,毽球下面才開始有球體;第四代的時候,羽毛跟球體是分開的,如果羽毛壞掉了,換羽毛就好;第一代到第四代的羽毛都是真的羽毛,第五代的羽毛改成黃色的,而且不是真的羽毛,球體是白色的;第六代以後的毽球都長得差不多,羽毛是紫色的,球體是黃色的。事實上,李明秀老師已經發明到第十代,但因為第十代的球太大所以不好踢,而被取消了,所以正確來說現在的毽球是第九代的。
以前的毽球球體裡都是塞棉花或泡棉,現在的則是塑膠製的球體;不過不管是以前或是現在的毽球,球體上都會有一個洞,為的就是要讓空氣跑進去。
(參考資料:部落格shuttlecock@tw的無名相簿http://www.wretch.cc/album/shuttletw)
台灣毽球的里程碑 ....................................................................
1. 民國七十年舉辦全台北市國民中學民俗體育-毽球運動教學觀摩會,首次介紹毽球給基層教育同仁認識。
2. 民國七十一年舉辦民俗體育裁判、教練講習會,並檢定裁判資格,毽球亦列入講習之課程,同年,台北市體育季舉辦首屆民俗體育競賽,毽球運動從此有了正式錦標賽,當時計有:社男、國中男、國中女、國小男童、國小女童等五組的團隊比賽。
3. 民國七十五年,毽球運動應邀在中等學校運動會開幕典禮中表演介紹。
4. 民國七十六年七月起,有鑑改良型毽球未臻至善,遂數加修製改良,使之成為經久耐踢的新式改良型毽球。
5. 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北市體育場推廣組辦理台北市民俗體育巡迴示範表演。
6. 民國七十八年七月,我國出席第廿二屆世界體育教學研討會介紹我國毽球,地點在奧地利格拉斯。
7. 民國七十八年台灣區運動大會,由台北承辦,萬華國中毽球隊受邀,並與東南亞的籐球隊同台演出,相互觀摩。
8. 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委員會辦理台北市七十九年青年盃毽球錦標賽。
9. 民國七十九年四月,台北市立體育場推廣組辦理台北市七十九年度市長盃毽球錦標賽。
10.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至六月,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台灣省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教師教學觀摩研討會。毽球運動列為新興項目介紹。
資料來源:
1. 毽球協會網頁http://home.kimo.com.tw/wwww1030
(網頁現已不存在),由奇摩知識加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