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教學錄影帶內容介紹
目前市面上關於台灣毽球的資料非常少,我們在Youtube上發現一部年代久遠的毽球教學影片,片長約半個小時。這部影片是多年前由天至傳播公司拍攝,台北市教育局主製的錄影帶。由影片當中可以了解毽球的源起、發展以及相關的技術。我們將影片內容整理如下:
第一部分:
1. 李明秀老師發明毽球的源起:
 
因為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腿和腳部運動極為不良,對於滾動的球體和靜止的球體常常踢空,所以李老師發明了毽球,讓大家多多訓練腳和腿部。
2.毽球的演化:
第一代到第九代毽球介紹:

|
第一代是木刻毽球
|

|
第二代是保麗龍毽球
|

|
第三代是改良變形的保麗龍毽球
|

|
第四代是組合式毽球
|

|
第五代是大型泡棉毽球
|

|
第六代是軟膠空心毽球
|

|
第七代是圓凹陷軟膠空心毽球
|

|
第八代是高筒毽毛軟膠毽球
|

|
第九代是護莖軟膠毽球
|
3.目前政府與民間共同推展的活動有:台北市教育局每年辦理中小學錦標賽、台北市體育場每年辦理體育毽球錦標賽、台北市體育會毽球委員會每年辦理中正盃和青年盃毽球錦標賽……等。


第二部分: 1.踢毽球前體操:

|
直跑(往前跑)
|

|
後跑(往後跑)
|

|
滑跑(橫著跑)
|

|
伸展操
|
2.要隨時保持預備姿勢,兩腿屈膝,上半身前傾,腳跟微微提起,重心落於前足掌,屈膝約一百二十度,而且要養成迅速補位的習慣。
 
3.肩部以上的空間是高位球,腋下至膝關節是中位球,膝關節以下是低位球。球場分為三等分:前場球、中場球、後場球。
 
4.動作分為:

|
a. 掃(足外側的迴旋踢)
|

|
b. 回(足背往左、右邊踢)
|
|
c.鉤(足背往後方踢)
|

|
d. 挑(足背往上方踢)
|

|
跳(足內側往上方踢)、撥(足內側往前上方踢)、跳轉(跳起來足背往後方踢)
|

|
立定(足內側往上方踢)
|

|
踹(足掌往前下方踢)
|

|
旋(足外側往左、右邊踢)
|

|
頂(頭頂)
|

|
擋(胸擋)
|

|
觸(足掌觸球,讓球往上方踢高)
|
5.基本動作:

|
足內側踢
|

|
足外側踢
|
第三部分:
1.接續上一個影片的基本動作:

|
足背踢、膝上頂蹴球
|

|
足掌踢
|
2.基本隊形:

二一二隊形是普遍且完善的守備隊形,無論是平飛快速來球、強勁下壓球或是高遠飛球,都是非常良好的守備隊形,同時可作為攻踢隊形,也符合規定的前旁兩位球員後排三位球員的設定。
 三二隊形,常用於接應短平飛和下壓攻踢球。
 二三隊形,用於接應長平飛球以及長攻球。  一四隊形,使用於接應高遠飛球。 不管採取任何隊形,請盡量轉成使用二一二隊形,以建立良好的攻踢陣勢!
3.比賽開始首先要選球選邊,登記出場球員名單與號碼,並交球員位置輪轉表,參加的隊伍各有三分鐘的練習時間,取得發球權的球隊可首先練習。規則簡單易懂,球員十名,上場五名,前排兩名,後排三名,除發球以手掌托球外,肩關節至手皆不可觸擊球。發球以一腳立地,一腳發球,輪到該隊發球時,須依順時鐘方向輪轉位置,而輪至前排右時,該位球員即是發球員。
各隊球員均需穿同一款球衣。比賽制度採三局兩勝或五局三勝制,一局二十一分,雙方以二十比二十時,雙方必須比賽到一方淨贏對方兩分時,才結束該局。每局結束時會換場。而於決勝局時,則需重新選球、選邊,並於一方到達十一分時換場。若雙方皆二十分時,發球權由雙方輪流持有,一方一次。每方球員最多踢蹴球三人次,必須將球踢過網。一人不得連踢兩次,而三人當中僅有一人得以腰部以上不未碰球一次。若先以腰部以下部位踢蹴球,再用腰部以上部位觸球即算連踢。球若碰到標制竿即判出界。球員不得觸網、越網。球隊每局最多可替補五人次,暫停兩次每次三十秒,隊長有權力請求暫停。除了五人制的團隊賽外,還有三人團隊賽、單雙打賽及男女混合雙打。毽球的團隊賽使用排球場地,而單雙打則使用羽球場地。



4.毽球既古老又新潮,對於現今坐姿生態的模式,提供了一帖樂趣的改善處方,是一門老少皆宜的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