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參加的競賽類別是: 地方企業組織
2.我們的「地方社區」是:

臺北市西松國小位於臺北市松山區,緊鄰麥帥橋與南京東路,校史迄今已有七十五年的歷史,是所典型的臺北市都市型學校。松山舊稱「錫口」(今饒河街接八德路四段一帶),清康熙年間隸屬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乾隆二十年間逐漸形成市街,自乾隆至光緒年間則屬淡水廳大加蚋堡。

民國三十五年臺灣光復後,政府重新規劃調整,正式命名為松山區,內轄26個里,民國五十六年本市改制為「院轄市」時,松山區已轄50個里,至民國七十九年區內人口遽增達45萬餘且所轄里數已達98個里,為便於行政管理工作遂行,臺北市各區里重新調整,劃分出信義區,並將原屬中山區之民有、民福、松基三里合併為松山區,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因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再調整區域。目前共33個里、756鄰、76,550戶,總人口數達211,534人。(資料來源:臺北市鄰里社區聯網)

3.我們的專題研究計劃概要:

松山機場成立於民國39年4月16日,並以「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臺北航空站」為管理機關,是臺灣設立的第一個航空站,也是國內民航空運樞紐。歷年來隨著國內政治型態及經濟政策的改變,再加上松山機場擴充腹地有限,國際航線於民國68年2月26日遷移至中正國際機場作業(目前的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松山機場遂成專營國內航線之機場。歷經了從國際線改成國內線,又從國內線再度開放為國際、國內兼顧的局面。直至今日,為與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的營運有所區隔,以「東北亞黃金航圈」為主要的發展目標,定位為小而美的首都商務型機場。

這次我們的專題研究的對象是「松山機場」。所以我們的研究方法有錄音訪問航站副主任、機場服務志工、機場附近里長及商家;利用問卷統計社區居民對機場的認知度及意見,以及旅客對機場的滿意度;親自參觀機場航站建設寫出心得,以及發函航站協請提供機場相關資料及照片製作成報告,並且經過許可利用假日至航站做旅客問卷調查。

4.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

我們的學校有三間電腦教室,其中我們使用的電腦教室C1,使用的是三年前學校剛更新的新電腦DELL主機。學校的網路環境透過光纖線路連到臺北市教育網路中心,再連到臺灣學術網路。我們利用早自修及中午午休時間,集合於電腦教室做網頁內容的編修與資料整理,而隊員在家則大部分是使用ADSL寬頻網路來收發傳遞信件或上網瀏覽公告。

5.我們所遭遇和克服的難題:

  • 1.題目的產生:我們在編排問卷及採訪題目時,一開始想不出題目來,只能以我們所能想到問題去做設定,所以有很多題目其實是雷同的,而某些問題或許並不是居民真正關心的議題。所以,我們經過不斷的修改及討論後,問卷和採訪題目才終於做出來了。
  • 2.訪問:當我們去訪問松山機場附近的居民時,剛開始不太敢問,但因為老師的鼓勵,讓我們重新振奮起來。在我們訪問第一個人成功後,我們的信心逐漸增加,後來愈問愈多人,也愈來愈多人願意幫忙寫,可是有時還是會被拒絕,不過我們還是會鼓起勇氣繼續問下一個人。後來我們還用了「海報戰術」,吸引路人的目光來幫忙填寫問卷,並贈送小禮物,來促進大家填寫的意願。
  • 3.問卷:當我們去機場作問卷調查時,看到外國人時會害怕語言不通,所以都沒去問,但我們最後還是去問了一位外國人,結果他反而很熱心的幫了我們做問卷。後來問卷陸續做好了,所以也要開始著手統計分析資料了,可是由於整理不當,國內外的問卷常混在一起,十分不好整理。還有像是英語的問卷,有些回答的內容會看不懂,不過,經過仔細的和中文問卷比對及請教英文老師之後,也一一完成了。最後,再將統計好的資料作成圖表,雖然常要一邊看一邊打,還要做成圓形圖,或許有點麻煩,但我們還是完成了,因為分析這些問卷資料,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旅客及居民對機場的最真實感受。

  • 6.心得箴言:

    這次我們的研究專題是松山機場,在幾次的採訪中,使我們更為了解屹立已久的〝松機〞發展歷史。有趣的是,在外頭作問卷時還會有老阿公和老阿嬤跟我們講機場的故事,有時候一聽到忘我的時候,都忘了要做問卷呢!參加了網界博覽會這個活動,我們希望可以學到如何與別人溝通,以及了解到松山機場的悠久歷史與松山區人們生活的關係,並且希望透過我們的介紹,大家能對這個已走過一甲子風華歲月的機場,有更深一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