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毽球媽媽   李明秀老師


 ....................................................................

(紀錄:彥成、雅涵、向禾)

李老師是毽球的發明人,之前在萬華國中任教,目前已經退休了。我們為了深入了解毽球,即使放寒假了,我們仍然和李老師相約這一場精采的訪問。

毽球的由來

李明秀老師大學時就有發明的構思,那時是一份愛國的心,老師覺得台灣沒有一項自己創造的球類運動在世界上流行,因為大部份流行的運動項目都是外國發明的,所以才會萌生發明的念頭。

李老師回憶起在高中的時候,有一場班際籃球比賽,當李老師快攻上籃時,守勢的同學就從後面追上,同學眼看她要投籃了,於是腳一踢,李老師就在半空中完全沒有支撐的情況下,就那樣摔了下來。那時的運動傷害還蠻嚴重的,雖然後來李老師還是讀體育科系,但是這個傷害卻影響她很多,甚至不能順利的完成游泳課程,還被當了一學期。

除了前面的原因外,再加上李老師覺得我們應該要有一項國人自己發明的運動,還有改善身體平衡的運動。所以那時候就一直在想,也覺得踢毽子是一項不錯的運動,因為一腳踢,一腳立地就是要平衡,是一個很好的運動。不過毽子如果一個人玩,會比較沒有意思,所以李老師就想說可不可以利用毽子的形態,發展出一項團體運動。

後來李老師教了一個很特殊的班級,雖然學生的智力不錯、頭腦也不錯,但是學業成就較低落。所以李老師心想,也許是學生們的文化刺激不夠,導致他們沒有很好的學業表現。而因為學生們放學後也是出去玩,所以她就把學生課後留下來,一起研發一個運動。於是就用毽子,在羽球場地開始實驗。兩個禮拜後,他們覺得毽子不太適合團體賽,於是就慢慢改良出毽球的第一代、第二代…..等。這就是李明秀老師發明毽球的心路歷程。

訪問最後,李老師談到:政府對於運動發展的關心還不夠,所以研發毽球過程中所需要的經費,許多都是來自於自己的薪水,可是自己又沒什麼財力,因此,希望政府能夠真正重視體育活動的發展。

毽球的演變

國際毽球委員會當初是很克難成立的,台灣是發起國之一。當時中國、香港、越南、柬埔寨的毽球外觀都很相似,都長得很像毽子。不過中國毽球的羽毛用的是鵝毛製的比較貴;而香港的毽球比較耐踢。至於日本的毽球(大小和網球相似),下半部是一個合成皮製成的球體,上半部是用鴕鳥毛製成的,所以成本很貴。而德國是一個用手拍的毽球。那時候用腳踢得毽球反而比用手拍的毽球還要小,所以李老師曾經一直建議將毽球做改良,以方便運動和推廣,可惜收效不大。由於建言不被採納,使得毽球的發展受阻,因此我們曾經想把未來的毽球做成跟德國翻譯(feather football)過來的毽球一樣——叫做「羽足球」。顧名思意就是把毽球真的做的跟羽足球一樣,上面是羽毛,下面的球體有足球的花樣。

2002年的奧運會很重要,因為那個時候有很多球類運動開始改良,其中以桌球的改變最大。因為桌球的球速很快,球又很小,在轉播的時候都看不到,所以那時把桌球加大了。相較之下,毽球在踢的時候,因為中國毽球很小,還是看不到,在轉播的時候只會看到人動來動去,所以李老師一直叫他們改良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另外,李老師也提到毽球球體上之所以會有紋路,像高爾夫球一樣,是為了形成摩擦力,會比較好拿、好控制。

毽壘球的由來

李老師說,那時他們學校在改建,他們就在學校中間的一個小空地運動。而因為當時棒球很流行,所以他們就用壘球或棒球的方式玩毽球。因為毽球的球體軟軟的又很好壓,所以他們就把塑膠棒改良,改以毽壘球的方式來呈現。而且也比較符合九年一貫的教學精神,不過不知道大部份的老師是否能夠從書面的資料中就了解毽壘球的規則,所以李老師心想:除非能夠親自在現場講解,否則怕老師不知道毽壘球真正的規則。對於這一點,李老師覺得還蠻遺憾的!所以當初他們是為了適應學校的環境,才把毽球運動加以改變的。

結語

陪伴我們一起採訪的Lian老師說,聽到李老師的話,真的很感動。因為Lian老師本身對運動就不太行,看學生平常在練習踢毽球就覺得好像真的很困難,沒有想到毽球的發明背後是一段辛苦的心路歷程。李明秀老師也算是專業的運動員,有對國家的熱愛,和對國家未來的一份關心,所以她發明了毽球這一項運動。而看到我們資訊團隊寫得報告後,Lian老師覺得毽球好像已經沒落了,所以認為我們應該要盡速完成這個網頁,來幫忙推廣毽球。

當然我們也有想到「出書」這個想法,所以就向李明秀老師建議,不過李老師覺得如果能把她說的故事做成卡通影片的話,會比較有用。因為很多人都懶得看書,而卡通比較能吸引人的注意。雖然我們有不同的推廣點子,但是經費不足往往是我們最大的阻礙,另外也是要有支持的觀眾,才會達到推廣的目的。

感想

  這次訪問李老師,學到了很多東西。老師講了很多內容,從台灣講到中國、從亞洲講到歐洲、從毽球講到藤球,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獲益良多!老師除了講毽球外,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也說,只要認為是對的事情,她就會勇往直前、堅持到底,所以台灣的毽球才能存活到現在。我覺得李老師真的對毽球這方面有很大的貢獻,真的是很不簡單呀!

關於李明秀老師

李明秀老師曾經在萬華國中擔任教師,在民國70年研發了「毽球」運動,而被喻為「台灣毽球媽媽」。李明秀老師也曾經擔任國際毽球協會中的委員。不過毽球在台灣已發展了20多年,目前卻只有台北市在發展。

在李明秀老師讀體專的時候,就已經有想發明毽球運動的想法,只是一直沒有實行。在萬華國中任教了多年過後,李明秀老師在同事的鼓勵下,和萬華國中的學生一起研發毽球,毽球才慢慢的在他們的互動下逐漸成形。

李明秀老師說過:「我會發明毽球運動,是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童腳步的運動比較缺乏。後來發覺到毽子是一腳踢一腳平衡的運動,能夠充分訓練人的平衡感,而一人踢不如多人一起玩,所以我就發明了毽球。」

李明秀老師表示,因為支援不夠,所以在毽球推廣方面陷入了「心有餘,力不足」的狀況。老師說如果有更多的人士來幫忙,她很有信心能夠把毽球推廣成台灣代表性的運動,讓毽球在運動上發光發熱!

參考資料:

1. 麗台運動報(93.3.30)

http://www.ltsports.com.tw/main/newsec.asp?no=42976

2. 國際毽球協會

http://www.shuttlecock-wor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