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新聞摘錄 

1.國語日報2009/3/18 北市國小毽球賽 西松封王 潭美封后

  (吳啟綜/臺北報導)     

  臺北市九十七學年度教育盃中小學毽球錦標賽,昨天在潭美國小熱鬧開打。在團體賽部分,西松國小蟬連國小六年級男生組團體賽冠軍,潭美國小則在五年級女生組團體賽封后。這次團體項目共有二十二支隊伍參賽,個人組「雙打」項目共四十八組報名,總計兩百二十七人次參賽,比賽總場次達一百零一場。 

  毽球與毽子有什麼不一樣呢?積極推廣毽球運動的潭美國小訓導主任鄧錫明表示,毽球運動是由萬華國中教師李明秀,於民國七十年創造研發的本土球類運動。在球具的製作及競賽規則的訂定,兼具傳統民俗踢毽子與現代西方排球、羽球等球類運動的精華,目前全國只有臺北市在推廣。鄧錫明主任說,毽球運動的運球部位以腳為主,除了手以外,其他身體部位包括頭、胸都可以攻擊,哪一隊先獲得二十一分就贏得一局,採三戰兩勝制。平時兩人就可以練習、培養默契,因此今年報名雙打賽隊伍增加很多。 

  鄧錫明主任表示,目前包括中國、越南、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等國都在推廣毽球,今年亞洲室內運動會也將把毽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而中國的毽球跟傳統毽子比較相像,但為求名實相符,中國也計畫今年將在毽子底座加上一顆球。    

 ....................................................................

2.人間福報2009.10.10  毽球 台灣創意 踢向國際 作者:李宇政   

    第三屆二○○九亞洲室內運動會,十月三十日將在越南河內舉行,其中,比賽項目「毽球」讓人好奇,它到底跟毽子哪裡不同呢?台北市曾於三月,舉辦九十七學年度教育盃中小學毽球錦標賽,主辦單位表示,台灣的毽球運動是由萬華國中李明秀老師,於民國七十年研發的本土化球類運動。

 

  「毽球」演化於我國民俗活動-毽子。玩法非常簡易,將球員分成兩隊對踢,並在兩方球員中間,隔網對壘競技,若踢不到而使之落地,就算輸了!球具的製作及競賽規則的訂定,兼具傳統民俗踢毽子與現代西方球類運動的精華。積極推廣毽球運動的潭美國小訓導主任鄧錫明表示,毽球運動的運球,以腳為主,除了手以外,其他身體部位包括頭、胸都可以攻擊,哪一隊先獲得二十一分就贏得一局,採三戰兩勝制。平時兩人就可以練習、培養默契,因此今年報名雙打賽隊伍增加很多。運動的部位雖以「腳」為主,但著重全身協調性,能增進學童運動能力。同時,毽球運動也可以改善國人久坐的健康問題,對於柔軟度、肌力、平衡感、瞬間爆發力以及強化心肺功能等,皆具有正面的功效。鄧錫明表示,目前包括中國、越南、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等國都有在推廣,今年亞洲室內運動會,也已將毽球列入正式的比賽項目。中國也有毽球運動,不過中國的毽球,跟傳統的毽子比較相像,但中國計畫今年將在毽子底座也加上一顆球。

 ....................................................................

3.人間福報2009/10/10  《人物篇》台灣毽球媽媽 出錢出力獻熱情

  作者:李宇政 

    毽球運動是由萬華國中李明秀老師,於民國七十年研發的本土化球類運動。已經年過半百,頭髮也有些許斑白,但一談起毽球,李明秀依舊熱情十足。從無到有,李明秀一手創造了台灣毽球運動,為了毽球,她投入無數的心力與金錢,若說她是「台灣毽球媽媽」其實一點也不為過。李明秀說,早在就讀體專時期,便有創造「毽球運動」的構想,「當時我感到國人生活已經逐漸走向『坐姿生態』,因此希望能夠創造一種,以腳部為主的運動項目,又因毽子屬於我們的傳統童玩,所以便以毽子做為主要的改良依據。」進入萬華國中執教後,李明秀在同事鼓勵下,與學生們開始一同研發毽球運動,無論球具、規則與玩法,都在和學生的互動中逐漸成形。正當李明秀努力研發毽球時,大陸方面,也同時出現毽球運動,兩者之間的玩法大同小異。儘管如此,李明秀還是堅持自己的毽球運動,才符合現今的運動需求。經過長期的改良,台灣的毽球在李明秀的巧思下,從毽子演化為球狀造型,更易踢,也較不容易受傷。台灣毽球已經發展二十餘年,李明秀不但獨力完成各項研發,也致力於推廣工作。李明秀表示:「如果能得到足夠的支援,我有信心,能夠讓毽球運動成為台灣代表性的運動,讓它在世界運動舞台上發光發熱!」 

 ....................................................................

4.麗台運動報    踢毽球 改善久坐健康問題 還有5大好處

   陳雍仁/報導(93.3.30)

    有鑑於國人的生活逐漸走向「坐姿生態」,因此毽球運動的出現恰好能夠改善國人久坐的健康問題,其對身體的好處可分為柔軟度、肌力、平衡感、瞬發力和心肺功能等5大方面。柔軟度部分:毽球運動主要是運用各種腳部動作進行踢球,因此在身體的柔軟度上有一定的要求,相對地也能達到改善的效果。肌力部分:毽球運動每場比賽大約踢球189次至300次,甚至於400次,因此腿部的肌肉力量相當重要,藉由毽球運動,將能達到強化肌力的目的。平衡感部分:毽球運動的踢擊必須配合時間與空間的拿捏,加上有許多的空中動作,因此能夠訓練身體的平衡感。瞬發力部分:毽球運動的比賽必須隨時在場中前後左右移位,除了要有精準的判斷外,也必須有強大的瞬發力加以輔助,因此對瞬發力的鍛鍊而言,可以收到成效。心肺功能部分:毽球運動每場比賽的時間大約25到45分鐘,每場比賽移位距離約400到2000公尺,因此對心肺功能的鍛鍊也極有效果。

 台灣毽球媽媽李明秀

    儘管已經年過半百,頭髮泛著些許斑白,但一談起毽球,萬華國中老師李明秀依舊熱情十足。從無到有,李明秀一手創造了台灣毽球運動,為了毽球,她已經投入無數的心力與金錢,若說她是「台灣毽球媽媽」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早在就讀體專時期,李明秀心中便興起創造「毽球運動」的構想,雖然一直沒有付諸實行,但這個想法始終在她的腦海中迴盪。「當時我感到國人生活已經逐漸走向 『坐姿生態』,因此希望能夠創造一種以腳部為主的運動項目,又因毽子屬於我們的傳統童玩,所以便以毽子為主要的改良依據。」 直到進入萬華國中執教數年後,李明秀在同事的鼓勵下,與萬華國中的學生們開始一同研發毽球運動,無論球具、規則與玩法,都在和學生的互動中逐漸成形。 無獨有偶,正當李明秀開始研發毽球時,大陸方面也正巧同時出現毽球運動,兩者之間的玩法大同小異,不謀而合。不過儘管如此,李明秀還是堅持自己的毽球運動 才符合現今的運動需求。經過長期的改良,台灣的毽球在李明秀的巧思下,從毽子衍化為球狀造型,更加符合易踢性,也較不容易受傷。 從無中生有至今,台灣毽球運動已經發展20餘年,在這期間,李明秀不但獨力完成各項研發,也致力於推廣工作。不過受限於薄弱的財力,李明秀在推廣上始終陷入「心有餘,力不足」的窘境,目前亟待政府單位和有心企業伸出援手。 李明秀自豪地表示:「「如果我能夠得到足夠的支援,我有信心能夠讓毽球運動成為台灣代表性的運動,讓它在世界上發光發熱!」 

毽球運動的基本動作

1.足內側踢(毽球之鑰)

足接觸面:足內側,踝關節正下方。

主要作用:接應球、傳球。

2.足外側踢

足接觸面:足外側,踝關節正下方前緣。

主要作用:接應球、傳球。

3.胸擋

接觸面:胸面。

主要作用:接應球、攻球。
....................................................................

5.台灣立報 2008/03/19 第7484期    毽球錦標賽開踢 學童力拚冠軍

【記者周依禪台北報導】

    96學年度北市教育盃中小學毽球錦標賽昨日於潭美國小開賽,高、國中、國小共13校194人參賽,國中小學童發揮團隊精神大力呼喊,高中選手則發揮技巧戰術一較高下。毽球造型特殊,如放大版的毽子,保留羽毛將重心改成球體,球具製作及競賽規則皆由國人自行研發,場地與羽毛球場相同,選手以腳或胸部擊球,球落地或出界則對方得分,1局21分比3局,分為5人團體、3人團體及個人組「雙打」。推廣毽球重點學校潭美國小在國小男組首場比賽以直落2打敗永吉國小。六年級的梁智凱練毽球2年,賽前幾週與隊友利用晨光時間及午休加緊練習,他說毽球比籃球好玩,是他在學校最常作的運動。潭美國小教練王宗穎表示,足類運動很少,一般人大概只知道足球,但足球的場地、空間門檻較高,競賽方式也危險,毽球運動可以當作一般的休閒活動,2、3人也可以踢,擊球方式也有很多變化,精采度不輸足球,可惜愈來愈少學校推廣。王宗穎非體育老師而是級任導師,因為對毽球有興趣,於是找班上有興趣的學生組隊參賽,自己再額外花時間訓練學生。他無奈的表示,推廣近20年的毽球運動愈來愈萎縮,各項體育校隊也愈來愈少,像這次比賽也有匆促成軍的隊伍。他認為專業師資缺乏是一大問題,加上沒有經費,推廣的情形並不樂觀。教育局體育及衛生保健科科長廖進安表示,毽球融合傳統與現代,是值得深耕的本土運動,未來會加強師資培訓,建立小學到高中一貫課程,目標是納入升學門檻。毽球錦標賽團體項目共22支隊伍,個人組「雙打」32組報名參加,84場賽程至3月20日結束。

 

 

 


 (圖片來源:麗台運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