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臺北國際航空站自民國39年4月16日正式成立迄今已逾一甲子的光榮歲月,這個曾為國人進出國門的唯一機場,除了為交通部在臺所設立的第一個航空站外,在臺灣的航空發展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功能,更曾一度成為東南亞最佳機場。而其間的飛機起降架次及旅客人數運量,隨著經濟、政治及交通的多重影響下,歷經了兩次的大起大落。現就對這曾經擁有風光繁榮的松山機場發展歷史,分期簡述如下:

一、1936年「臺北飛行場」

松山機場的前身是「台北飛行場」,早在1936年(昭和11年)3月28日就已成立。當時除了台北與日本間的航線外,也是日本軍方停放軍用飛機的大本營,顯見日據時代台北飛行場的重要。

二、1950年「臺北航空站」

光復後,臺北航空站於民國39年4月16日正式成立,並以「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臺北航空站」為管理機關,是臺灣設立的第一個航空站,也是國內民航空運樞紐。

三、1965年「臺北國際航空站」

民國54年1月1日機關更名為「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臺北國際航空站」,負責國內與國際航空運輸服務。隨著經濟蓬勃發展,國際航線陸續開航,設施亦逐步擴充改善,國際航空公司不斷加入營運。

四、1979年專營國內線

因松山機場擴充腹地有限,國際航線於民國68年2月26日遷移至中正國際機場作業(目前的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松山機場遂成專營國內航線之機場。

五、1987年至1997從輝煌到沒落

民國76年開放天空政策,新興航空公司加入國內航線之經營,民眾使用航空運輸工具增加,航線網絡遍及全島與外島地區,至民國86年旅客運量高達1500萬人次以上。然而隨著高油價的衝擊與西部走廊高速鐵路及公路運輸系統完成啟用後,松山機場除離島航線外,臺島內的其他航線受到大幅衝擊。

六、2008年後展望成為「東北亞黃金航圈」

民國97年7月4日政府開放兩岸週末包機直航,同年12月15日擴大為兩岸平日包機,松山機場營運量逐步提升。為了打造成為「東北亞黃金航圈」,於民國99年6月14日開啟松山-虹橋(上海)對飛航線,及同年10月31日松山-羽田(日本)航線開航,在不久的未來(101年3月)將開拓韓國首爾金浦等機場的航線,松山機場重返國際航線,成為旅客往返兩岸及日本、韓國的重要門戶。

(以上資料來自臺北國際航空站、now今日新聞)


早年的飛機(照片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

民國68年後專營國內航線的入口地標(照片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

早年機場前方的迎賓噴水池造景(照片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

現今的機場美麗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