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軍用機場闢建於日據時代,因當時松山機場是軍用機場,所以並沒有開放民眾搭機。民國34年(1945),臺灣光復後由空軍接管兼作民航機起降。當時中國航空公司以DC-3或C-46型8架輕航機飛航「上海—臺北」及「上海–福州–臺北」。直至民國38年(1949)大陸撤守後,民航局亦隨同政府遷臺。台北松山機場於民國39年(1950)4月16日經行政院核准為臺灣第一個國際、國內共用機場,「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台北航空站」正式成立。不過一開始飛機的起降班次和搭機人數都非常的少,因為只有一條跑道,而且當時搭飛機的大多都是有錢人、商業人士、留學生。
後來在美國援助下,民國49年(1960)時跑道延長至2605公尺、滑行道增為5條,足以應付當時巨型客機之安全起降及停放,所以搭機人數日漸增加。自50年代起,臺灣經濟開始起飛,空運發展快速,開始擴建航站大廈、候機室、交通道及停車場等,航廈外觀呈現70年代中國式建築風華,美麗壯觀且設備完善,當時在東南亞堪稱首屈一指。
民國41年~60年(1952~1971)的架次、人數越來越多,直到民國67年(1978)底,國際線航空公司增為14家,航線遍及歐、亞、美洲;另外國內航線遍及本島並延伸至綠島、蘭嶼、七美等離島。
(資料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精忠里湯忠正里長提供松山機場歷史書面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