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9年(1980) 中華民國第一個科學園區,有「臺灣矽谷」之稱的新竹科學園區成立,臺灣國民所得迅速起飛,大家都有錢搭飛機,航空旅遊風氣大開,商務活動熱絡,所以松山機場的營運量也變得比較多,搭機人數也跟著急速成長。
民國70年代由於開放出國觀光、大陸探親及對外經貿的國際化、自由化,促使經濟不斷發展。民國76年(1987)七月十五日解除戒嚴令,允許人民回大陸探親、開放黨禁、報禁…等,恢復人民少部份憲法所賦與的權利。
政府於民國76年(1987)也開放天空政策實施後,開放新航空公司申請,許多航空公司相繼加入營運,航線網路一條一條增加,班次密度提升,讓更多的人願意去搭飛機。1980年代末期起,由於私有車輛成長快速導致高速公路飽和,旅客逐漸回流至鐵路,但航空市場競爭激烈使得票價低廉,北高航線甚至不到一千元,吸收了許多時間價值較高之旅客,其中以瑞聯航空成立時打出的「北高一元機票」最著名。
民國78年(1989),為了因應航機及營運量增加,開始全面整修松山機場,松山機場的空間變得比以前大了一些,使國外來的觀光客、臺灣的本地人,都對松山機場有了很深的印象,同時機場為提升服務旅客品質,亦在民國81年7月(1992)採購安裝新式空橋,供旅客上、下機使用。但自85年(1996)起由於陸上交通日漸壅塞,航空公司機型由小換大,航線網路構建完成,運量大增,搭機方便導致運量屢創新紀錄,至86年(1997)旅客量最高達1539萬人次,於是航站設施再度面臨不足。
(資料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精忠里湯忠正里長提供松山機場歷史書面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