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國68年(1979)之後,在這段期間,搭機人數和起降班次逐年減少,主要原因是巨型廣體客機加入營運,跑道逐漸老化不勝負荷,尖峰時間旅客通關緩慢,而且還發生遠航失事重大飛安事件,備受旅客責難。而松山機場的旅客量及飛機架次會迅速下滑的原因如下: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許多十大建設相繼完成,如民國67年(1978)第一條國道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興建完成,連接臺灣西部各重要都市及基隆港、高雄港兩大港口,成為臺灣乃至本島重要的交通大動脈;民國68年(1979)鐵路電氣化,西部縱貫線鐵路(基隆到高雄)全面電氣化,北迴鐵路民國79年(1980)完工,縮短搭車時間,使得國內南北的交通不用只靠飛機。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1979年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能源(石油)危機,伊朗和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所以造成石油漲價導致經濟不景氣,而運輸業是產業的支援,當產業不景氣時,運輸業也相對衰退,國內航班也因此陸續減班或停航。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民國67年(1978),中美斷交後臺灣退出聯合國,造成觀光客大量減少,班次也跟著銳減。

第四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民國68年2月26日(1979)國際線遷至桃園中正國際機場作業,松山機場遂成為國內空運機場,機場大廳頓時冷清不少,至71年(1982)到達谷底。

(資料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精忠里湯忠正里長提供松山機場歷史書面資料)


機場入口指標及送行等待區航廈(照片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

停機坪(照片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

航站大廳(照片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

候機室(照片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

行李證照查驗(照片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

69-70年航廈(照片來源:臺北國際航空站60週年站慶特刊)